• 联系我们
  • 地址: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
  • 电话:159116031100
  • 传真:027-68834628
  • 邮箱:mmheng@foxmail.com
  • 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- 医学新闻
  • 良师益友慰平生
  •   大卌载光阴弹指过,一师友慰平生。看着“我与《晚报》的故事”征文启事,思绪万千、浮想联翩。回眸我与《晚报》近39年间从相遇、相识,到相知、相伴的漫漫旅途,犹如一首情歌、一幅古画、一杯醇酒、一盏清茶,凝思的是、演绎的是人生、诠释的是友谊、沉淀的是记忆。

      抚今追昔,无限绸缪。几易其稿,最终还是以“良师益友”作为本文提挈全篇、聚神传情的题眼。我觉得这种关系的故事铺陈,更能显示的弥足珍贵,更能激活心底的往事钩沉,更能传承优良的文化基因。

      ,纷呈。我与《晚报》的相遇,注定是一种偶然中带有必然的。时光回溯到1981年10月,我应征入伍来到原军区驻永登县某部。新兵第一次上街,当我驻足县城唯一的报刊亭前时,摆放整齐的各种报刊中那沓以鲁迅字体为报名的《报》引起我的注意。粗略一翻,觉得许多文章很新颖,便买下一份。

      读报如读人,与君初相识。回到部队仔细阅读,觉得这份创刊才一年多的四版周三刊晚报,内容丰富多彩、栏目特色鲜明、文章炳炳烺烺。市委机关报词严义密的办报风格,兼容软红香土的都市气息,全方位记录着省城日新月异的变化。连读几期,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油然而生。但由于部队驻扎在距离县城5里远的地方,战士只能周日外出,于是我和报刊亭的服务员约定,为我留下每周的三期晚报,星期天去取。

      不久我也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新闻报道写作。我从新闻要素、党性原则、正面为主、真实客观等常识入门,并将《报》的优秀稿子剪贴在一起,作为学习的范文反复琢磨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一段泥牛过海的历练,我撰写的反映籍战士《宁兰宝放弃在家过年机会连夜赶回部队》的在《报》显著发表,敲开了我与《晚报》这个良师益友相知的门户。从此,我每年有数十篇报道部队和驻地新人新事的被晚报采用。

      “悲莫悲兮生别离,乐莫乐兮新相知。”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联诗是说悲伤莫过于活生生的别离,快乐莫过于新相交的知己。自己能与《晚报》相知是件幸事。作为一名读者和勤勉作者,我记忆中《晚报》是全国首家创办日报、实现纯晚报功能华丽转身的晚报。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,《晚报》就凸显省会优势、贴近都市生活、关顾各类读者、博得好评如潮。有许多栏目独具特色、别有风味。这里值得赘述的是重在追踪新闻热点、透视社会现象、传递百姓的“社会纵横”和“周末刊”。这是两个整版篇幅的文学专栏,在此发表的多是一些“大笔杆子”的精品力作。

      虔诚编辑们精心遴选的佳作,感同的就是作者与编者的相知相应。由此产生的钦佩,催生了我对当时一些众说纷纭、争长论短的热门话题深入进行事例采集、梳理归纳、持笔成文。这里含羞略述其二。一是1994年1月31日“社会纵横”以《烟花爆竹猛于虎》为题,通过烟花爆竹生产、运输、储存、销售、燃放等各个环节频繁发生的事故灾难,着眼世界一些国家和中国少数城市明令燃放烟花爆竹的,呼吁市早日出台。长达5000多字的专稿,后被省《发展》等多家报刊转载。二是1994年12月24日“周末刊”整版以《劳动者,请您撑起伞》为题,通过一些用工单位,特别是“三资”企业劳动者权益的现象,了当代“包身工”们的悲遇,当年被评为优秀。

      相知相伴既需要一种以诚相待、心灵交汇的处世情怀,梦见手机丢了又需要一种彼此关照、共同成长的境界。作为军人出身的一介书生,我与《晚报》相伴而行,受益匪浅。1995年5月转业待安置的我,临时到市创建卫生城市指挥部帮忙,年底被安置到市办公厅教科文卫处从事秘书工作。此后十多年的日子里,我与《晚报》的联络成为常态、关系更加密切。单位为处室订阅的仅2份,我首选的是晚报;市委市举行的教科文卫体等十多项工作会议和重要活动,我必须通知的是晚报记者;有关重要文献解读、特别撰稿,我优先提供给晚报。

      也许正是《晚报》这个良师益友的“师”者情结,我对老师有了自然眷顾。2007年9月,我被聘任为市第七中学副校长。第二年7月到任后,我先后分管学校安全、德育、宣传、文化、后勤、文明创建等工作,始终如一地把《晚报》作为宣传学校增强形象力、扩大影响面、提升知名度的重要平台。从平时的常态报道、重要活动宣传,到招生政策咨询、教育热点对话等,都与晚报记者保持着默契神会、山鸣谷应的良好关系。

      我与《晚报》的故事,归根到底是与晚报人的故事。近40年间尽管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冲刷、时光洗礼,但一些师友的名字难以忘怀、历久弥新,其中,有文素琴、胡守兰、郝在岗等老师宿儒;有蒲广平、马燕山、韩燕琪等故人旧友;也有黎晓春、高宏梅、宋涓等新朋深交;还有从“本报讯”到全记者的素昧平生者。无论他们目前身在何处、做何贵干,但结缘于他们的我和晚报的故事刻骨铭心、记忆难以。

      谨以此鄙言累句,摭拾云烟往事,抒发对师友文缘的情怀,表达对《晚报》四十华诞的致庆胸臆!